作者: 孟 冰 來源: 菏澤日報 發表時間: 2021-11-05 09:52
10月27日,記者來到東明縣小井鎮小井村的鄉村記憶館,只見小樓上方的八個“不忘初心 牢記使命”紅色大字,在陽光照射下熠熠生輝,在其廣場四周放置的十余個碾盤,透過那青色石頭上磨去的花紋,或許能讓你打開久已封閉的心靈之門,開啟你兒時的記憶。
1978年,小井村村民冒著極大的政治風險,試水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掀開了山東省農村土地改革的序幕。如今,小井村人秉持改革實踐和敢為人先的精神,致力于惠民生、謀福祉,在打造美麗鄉村的道路上奮力前行。
“這幅木制雕刻版畫大約30平方米,是43年前小井村討論試行聯產承包責任制的真實見證。”東明縣小井鎮副鎮長翟勝軍告訴記者,2018年小井村鄉村記憶館開館,展館共分序廳、歷史篇(憶往昔歲月)、今朝篇(看今朝崢嶸)、展望篇(創未來輝煌)四部分,先后募集物品300余件,最終篩選、整理出160余件展品。“大部分展品都是當年分地時的農具、家具,讓參觀者從中感觸、回味今天日子的來之不易,喚起群眾堅守土地改革實踐和敢為人先的‘小井’精神。”
如果說小井村的鄉村記憶館濃縮了那個年代的記憶,傾訴著敢為人先的改革精神,那么,小井村今天日新月異的巨變,已在許多產業中結出累累碩果。
在小井村北二三里處,上百座大棚在陽光照射下閃著銀光,這是集設施農業、數字農業 、休閑觀光為一體的小井數字農業產業園項目,它給小井帶來良好經濟效益的同時,進一步解決了鄉村閑散的勞動力和村民致富的難題。
“目前常用工人大概有30余人,臨時用工最多時一度達到200余人,園區已經成為村民發展致富的重要抓手。”菏菜壹號東明農業發展有限公司經理兼小井鎮有機地標園區長楊廷杰說,無土栽培種植方式既節省了水、肥、農藥,還可以達到高產、高效、高品質,做到了綠色環保、無公害。再過10多天,30多個大棚將種上市場上緊俏的羊肚菌等,每個大棚年產值將在10萬元左右。
來到村東南一處工地,伴隨著機器的轟鳴聲,工人正緊張地施工,一個集生產加工、產品展示、電商物流、科技孵化等為一體的綜合體已初具雛形,這是即將投入使用的小井·1987科創園,可為入駐企業提供16000平方米的廠房,以及集辦公、綜合服務、沿街商業等設施為一體的場所。
加快土地流轉,打造觀光農業、發展電商等一系列舉措,催生了該村“龍頭企業+專業合作社+農戶”“龍頭企業+基地+農戶”等多種發展模式的形成,也帶動了風力發電、維榕花生奶、陽光啤酒等工業項目的落戶和壯大,從而推進一、二、三產業的全面提升。屆時,一個和諧、美麗、生態、宜居的新小井村將會展現在人們面前。
文/圖 記者 孟 冰